据业内引述相关媒体报道,近期的一次会议集中放出不要盲目投资新能源领域、对新能源的过度投资将适得其反、“新三样”商品(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持必须“因地制宜”等诸多信号。
去年,外贸“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2024年第一季度同样延续增长势头,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
也正因如此,中国政府近期备受西方舆论场上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的攻击,被指政府补贴导致产能过剩,为消化产能又以所谓低价在海外大肆倾销,扰乱他国经济。
依老秦来看,“中国产能过剩论”归根结底仍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式的荒唐论断。
然而,包含光伏在内的“新三样”无序扩张时代却也是时候该宣告终结了。
事实上,这也不是光伏乃至“新三样”行业第一次被传出被“叫停”投资。早在去年下半年,业内就曾一度流传“光伏、储能行业传闻不能上市”的消息。虽被事后证伪,却不难看出业界对大规模持续扩张实有信心不足。
过去几年,地方政府有多热衷光伏投资扩产,连带承诺投资、设立基金等各类扶持措施的持续投入,想必业内人士都有目共睹。
据相关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80个城市是本省或本区域的“光伏第一城”或“光伏之都”,加上区县一级的中小城市,有近两百座光伏制造城市。这些城市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光伏产能,数量庞大且近年来仍在不断增长。
强力短期刺激所带来的,是阶段性的产能过剩。
董事长高纪凡曾公开指出,资本市场已开始限制对光伏业的跨界投资,但各地政府似乎还处在刺激产能扩张的过程之中。
2023年上半年,整个光伏行业还在热火朝天地扩产。然而自下半年以来,价格不断冲破心理关口,大规模裁员、停工停产浪潮一波高过一波,龙头企业亦未能幸免。大量项目终止、延期按下扩产“暂停键”,进入2024年以来这一现象可谓更加集中。
2月1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向日葵宣告10GW TOPCon电池扩产项目终止,甚至将项目公司注销,彻底退出这轮TOPCon电池扩产大军。
3月19日,聆达股份在宣布光伏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产后,又发布公告终止投资建设20GW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
更有甚者,不到半年时间已有部分光伏企业接连被淘汰出局。上市公司聆达股份、爱康科技相继戴帽,前者因停产导致营业收入锐减8400 万,后者三年亏损超过20亿元。
头部企业的看法也并不乐观,隆基总裁李振国公开表示,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中国一半以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行业在过去18个月建设了450GW的一体化产能,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过去18年的380GW。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迅速将供给侧推向至1000GW。现实却是,全球实际需求总和,都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当前的光伏行业,无序扩产后遗症已传导至产业全链,各环节价格几近全线跌破成本。
过去最为挣钱的上游硅料价格究竟何时触底,从2023年一路跌到现在仍然没有答案。
据硅业分会价格数据显示,5月15日,除N型料成交均价为4.3万元/吨外,其余都已跌入3万元价格区间。复投料、单晶致密料、单晶菜花料、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分别为3.86万元/吨、3.73万元/吨、3.37万元/吨、3.75/吨。
硅业分会称:“目前价格已突破所有在产企业现金成本。”
硅片的价格跌幅已经相当夸张,根据Info Link数据统计,目前P型210硅片单价已经跌到2.1元/片,而去年同期这一价格还基本维持在8元上下。
即便价格一降再降,受供需关系影响,尽管今年以来硅片厂商已普遍下调开工率,然而仍然无法改变硅片供给过剩、库存降幅缓慢的窘况。
受供需失衡持续扩大影响,光伏组件主流价格由2023年初1.8-1.85元/W降至年底0.9-0.95元/W,降幅接近50%,严重挤压产业链各环节盈利。
刚站上光伏行业舞台中央的TOPCon亦难幸免。
有数据显示,N型组件中标均价已从1月份0.901元/W迅速降至0.885元/W,N型双面光伏组件投标最低报价甚至开到0.76元/W。
光伏大扩产时代,真的走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