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省能源行业协会在泰州召开了燃煤发电企业降本增效经验交流会。国信集团、华能江苏、大唐江苏、协鑫能源、泰州电厂等50余家会员单位的8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特邀了省能源局同志和协会部分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会,李玉琦会长出席会议,会议由协会秘书长吴伯春主持。
吴伯春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召开此次会议的背景。截止2018年底,全省燃煤机组装机容量为7884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量的62.28%;发电量为3710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73%。燃煤机组的装机容量占比已逐年下降,但燃煤发电仍然是我省电力供应的重要方面。但在协会调研走访中,不少燃煤发电企业反映日子不好过,经营状况不甚理想。全省除单机60万千瓦以上装机的发电企业保本微利外,单机30万千瓦以下的企业大部分亏损,其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偏高;环保支出增多;特别是售电市场竞争压力大。2018年江苏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900亿千瓦时,今年市场规模放开到3000亿千瓦时。各家发电企业按照“价格优先、容量优先、时间优先”原则确定成交,价格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国家能源集团常州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焱谈到,发展理念和思路是煤电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要坚持价值思维,创新商业模式,并提出了要将发电企业打造成为区域能源利用中心、循环利用服务中心。(其发言材料将在《江苏能源》2019年第3期上登载)。华润电力(常熟)有限公司和江苏射阳港发电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65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技术和66万超超临界机组灵活性改造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华能淮阴第二发电有限公司和国家能源集团谏壁发电厂围绕30万千瓦级机组的深度调峰和节能降耗综合提效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深度调峰应有的补偿机制和安全性,电网考核等提出了建议。
专家委员会委员陶建华结合几次调研活动情况发言,他认为燃煤发电企业降本增效这个课题,既要交流战术层面的经验,更需要战略层面的交流,要看清形势、转变思路。就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来说,其发电占比一定是逐年下降的,江苏近2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如何处置是一个大问题。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只有供热这一条出路。要组织规模化热电联产,除了出售蒸汽有直接收益,还能通过降低煤耗、额外获得政策鼓励性电量、加快存量资产折旧及优化指标等获得间接收益。60万和10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今后的发展也必须在煤炭和电量上做文章,要想方设法烧性价比更好的煤,增加发电,要以市场的方法来应对市场,努力适应围墙外的市场。
省能源局电力处副处长卢先率介绍了全省电源结构情况,分析了煤机、燃机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并按苏南苏中苏北说明了不同区域的负荷和发电情况,同时简要说明了省内新能源项目的核准建设情况。卢处长分析,依据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国家将继续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且目前减煤任务艰巨,这些硬性指标都决定了燃煤发电的增长空间都非常有限,所以企业只有进一步降本增效,才能提高企业效益。
协会会长李玉琦发言,她认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电力行业向着绿色低碳高质量方向发展,燃煤发电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看清大趋势。刘振亚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讨会上说,全球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将在2025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预计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从全球范围看,燃煤发电正逐渐向调节型电源转型。燃煤发电企业需要顺应形势,站在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转变发展思路,那种靠扩大装机容量谋求发展的思路是行不通了,必须挖掘新的增长点。只有见势早、谋划深、行动快,企业才能“适者生存”。
吴伯春秘书长在交流会总结时表示,推进燃煤发电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燃煤发电企业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挑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切实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和电网调度系统的必要的支持,如建立深度调峰的补偿机制,发电量计划下达有一定的提前量等,为电力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
会后,协会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最大的火电企业之一,是国家能源集团的煤电标杆,也是国家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能源的示范电厂。泰州电厂为大容量燃煤机组综合提效提供了技术示范,其打造的“智能、协同、融合、安全、柔性”智慧发电企业生态系统令参会代表们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