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能源动态 > 能源要闻能源要闻
新型储能下半场:企业面临“淘汰赛”
点击次数:1241次 更新时间:2024/1/11 【关闭】

2023年,国内锂价跌至近10万元/吨,新型储能产品价格腰斩,产能过剩的声音不绝于耳。

 

产业周期在近一年内逆转。企业以低价换市场,部分产品价格已接近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企业减少投资或退出市场,布局国际市场也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新型储能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中短期内,储能行业虽然面临潜在需求增速放缓、行业加速洗牌等挑战,但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的背景下,储能依然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而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进一步保障、提升产品质量,审慎规划产能,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布局国内外市场,是企业留在赛场的策略。有从业人员认为,市场要进一步凸显对绿色低碳产业和需求的重视,储能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释放。

 

一、行业速冻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国内储能系统中标价格波动下降,11月中标均价为800.46/千瓦时,与年初相比降价近半。市场数据显示,124小时储能系统最低报价跌破600/千瓦时,持续刷新最低纪录。

 

价格下行的背后是总体产能过剩。2023年上半年,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为60.5%,同比下降约21个百分点;亿纬锂能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为78.47%,同比下降约15.5个百分点。20231218日上市的瑞浦兰钧,其温州工厂2023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0%

 

近一年的时间里,国内新型储能行业从供不应求发展到供过于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出乎意料

 

CNESA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为12.3吉瓦,同比增长超900%此轮转换周期内,国内对新型储能的需求仍在增长,主要是供给太多了。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介绍,在新型储能相关政策和资本的引导下,近两年国内新型储能有较好的市场发展预期,各地规划、招标了较大规模的生产项目。2023年以来,大量新产能释放,而既有产能仍在消化,供给过剩问题加剧。

 

储能市场热度高涨,众多新企业和跨界企业入局。企查查平台显示,2023年,国内成立储能相关企业超7万家,超过2021年和2022年成立的储能企业数量之和。从业人员普遍提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新晋、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大幅让利、降低价格的方式抢占市场,有储能产品的成交价已接近成本价,在调低市场价格预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一位用户侧储能从业人员表示,这种内卷现象也给传统储能企业造成压力,不跟着卷很难继续下去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20231220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报价10万元/吨,仅为2022年均价的两成,锂价下降速度和幅度超过市场预期。刘勇表示:周期逆转速度过快,企业适应时间较短,业内一度产生悲观情绪。

 

一位头部储能设备企业研究人员认为,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行业发生较大波动,深层次原因是国内储能行业的经济性不强。新能源+储能的项目运行模式,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储能的成本及盈利情况。2023年,国内电网侧独立储能发展迅速,部分地区也支持新能源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储能的经济性问题逐步显现。他也提到,现阶段,国内新型储能行业发展主要基于政策引导,行业自身的市场牵引力较小,经济性、稳定性不足。

 

二、进军海外

 

202311月,鹏辉能源与澳大利亚企业Genaspi Energy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型储能是双方的合作重点,鹏辉能源将为Genaspi Energy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1吉瓦时的储能电芯。20235月,派能科技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将与意大利企业Energy S.p.A.共同投建储能工厂,此工厂将是派能科技的首座海外储能工厂。

 

近两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缩小,部分储能企业转向海外市场。上述研究人员表示,无论国内外,企业寻求的是有惯性、稳定的市场。对储能企业来说,出海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

 

欧洲、北美洲是储能企业出海的主要市场。在极端天气增加、新能源增长导致电力系统不稳定性加剧等背景下,欧洲、北美洲对储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CNESA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2022年,中国、欧洲、美国新增新型储能项目数量居全球前列,三者增量占全球总增量的86%。美国、欧盟也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IRA )、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等,支持储能产业发展。此外,欧洲、美国的电力市场较完善,储能通过参与电力市场盈利的模式较为清晰,储能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上述用户侧储能从业人员表示,相比国内以项目为主的合作模式,国外客户更关注长期合作,企业的设备销售规模更大。

 

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2022年欧洲发生能源供应短缺问题,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对储能特别是用户侧储能的需求激增,国内储能企业获得一段市场红利期。

 

受访人士普遍提到,欧美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IRA对采用美国制造达到一定比例的电池产品或部件提供补贴,这将给中国企业出口储能产品带来压力。20238月生效的欧盟《新电池法》(New Batteries Regulation),则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产品披露生命周期碳足迹信息。

 

用户侧储能从业人员认为,上述政策将增加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但预计短期内不会造成太大影响。CNESA认为,考虑到美国制造标准的具体认证细则尚未明确,且美国本土企业也主要采取海外代工的形式,预计未来2—3年内对中国供应商的影响有限。

 

该从业人员表示,当海外市场情况较好时,其所在的企业会加大业务拓展力度,积极推进项目兑现。若后续地缘政治等因素对企业的海外业务造成严重影响,企业也会及时抽身。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必须两手抓。

 

刘勇表示,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可以根据当地储能发展规划参与欧美市场,将中国产品融入当地的能源生态体系,并通过参与区域市场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他认为,中国有完备的储能产业链,在全球市场中采购性价比高,能和国外市场实现资源、人才和市场互补。若中国产品的性能、价格能很好地支撑当地需求,企业就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除欧美市场,东南亚、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等也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刘勇介绍,新兴市场的电力基础设施总体较薄弱,用电需求大,储能可以解决部分不发达国家的基本用能问题。目前有部分由世界银行、金融机构等支持的项目投入运作。

 

但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新兴市场不是企业出海的首选。用户侧储能从业人员表示,目前东南亚的储能市场成熟度不高,而非洲、南美洲的多个国家亟须解决最基本的用能问题。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光伏+储能是刚需,但目前储能经济性不高,这是核心问题。

 

刘勇表示,后续中国企业可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项目特别是新能源项目。但他也坦言,企业进入新兴市场的难度较大。除了考虑市场空间,企业布局新兴市场还需综合考虑能源基础设施、市场渠道、运输、人才等多重因素,权衡在国外设厂的综合性价比。

 

他表示,规划布局新兴市场的企业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基础,通过不断创新技术降低储能成本,由开发较短时长的储能入手,逐步满足部分国家的基本用电需求。

 

无论是欧美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企业都要充分了解当地潜在的法律风险、政策导向、对环保的要求等。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社区的支持认可,提升当地群众对发展储能必要性和社会价值的认知。刘勇表示。

 

三、储能下半场

 

2023年下半年,已有企业减少对储能投资或退出储能市场。

 

辽宁厚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9月发布公告称,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其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此前磷酸铁锂电池及电池组的生产、销售是其主营业务之一。20232月,钢材、煤炭、燃料油销售企业烟台园城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跨界入局,以增资的方式取得江西丰锦锂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锦锂能51%的股权。202310月,该公司宣布,因目前不具备继续推进丰锦锂能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客观条件,无法取得预期收益,转让丰锦锂能所有股权。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国内新型储能市场会越来越冷静,但对市场前景有不同的预期。

 

上述用户侧储能从业人员表示,国内可开发的新型储能项目不少,但目前储能行业的整体收益率较低,项目落地的积极性不足。由于多数优质项目已被开发,项目的实际收益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叠加业主对运维服务质量要求提升推高了隐形成本,短期内国内用户侧储能市场热度可能不高。

 

一位头部储能逆变器企业从业人员也表示,当前国内电芯的供货增速大于需求增速,预计短期内储能设备需求增速将放缓,其对2024年的市场预期较为保守。

 

刘勇则看好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我国新能源仍将快速增长,这为配建储能带来强大的驱动力,新能源配储将是国内储能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他提到,未来35年,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和电价改革深入推进,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上述储能企业研究人员表示:储能是电力系统的配角,没有它系统依然能正常运行。但在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下,储能有其发展的意义和空间。他也提到,随着我国新能源开发规模逐渐增加,消纳将面临挑战,发展重点正在逐步往海上风电等电价水平较高的电源转移,这将带来配建储能的需求。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2024年,国内储能供给仍将进一步扩大,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拉动经济增长是重要驱动力。

 

当前,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已成为多地的重要战略。制造业强省广东将新型储能产业视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到2027年达到1万亿元的目标。但部分地方扩大储能产能以拉动产值的需求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

 

前述用户侧储能从业人员提到,为推动招商引资,各地出台了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建厂。在此背景下,即使储能产能已呈现过剩的趋势,部分企业仍计划在下一年扩产。国内储能行业存在一定的不理性现象。他认为,企业要保持自身的生产节奏,保障产品质量,守住稳定经营的底线,才能走得更远。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能沉淀出优秀的企业。刘勇提到,企业在投资时,不能过多依赖地方的资金补贴、项目渠道等支持。要自主开拓市场,同时加强风险意识,审慎合理规划生产。他也提到,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电源电网规划、用能需求变化预期等规划储能产业,同时要重点考虑产能是否能辐射到周边区域及国外市场。

 

当前,国内储能设备实际调用次数较少,不同产品的差异性尚不明显。随着盈利模式逐步清晰、调用次数增多,技术、质量更好的产品将脱颖而出。上述储能逆变器企业从业人员提出,企业要在保障产品安全性和客户的资产、生产利益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经济性,为后续储能发挥应有的调节、经济价值奠定基础。刘勇建议,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要主动适应电力系统运行和电网调度的需求,充分考虑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能力,提高产品功能和系统调节需求、市场交易品种的匹配度。

 

国内储能行业的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于技术和产能的发展速度。上述从业人员表示,当前电芯等产品的规格较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制造商和业主的生产运维成本。他认为,统一的标准将引导行业形成主流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化效应。逐渐建立起共商共建共赢的行业生态,是业界的普遍呼吁。刘勇说。

 

从长远看,要凸显储能的价值,市场要进一步提升对绿色低碳价值的重视。前述研究人员表示,当前,国内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不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热度较低,对的关注度不够。若绿色低碳更受重视,包括储能在内的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各行业都将得以发展。

 

作者:洪嘉琳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