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燃气发展加快但企业经营分化加剧
天然气“产、运、销、储、贸”体系逐步完善,能源转型升级政策助推城镇燃气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天然气生产:天然气勘探开发在陆上超深层、深水、页岩气、煤层气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全国天然气产量2201亿立方米,连续6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
天然气运输:“全国一张网”加快推进。2022年,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11.8万公里(含地方及区域管道),新建长输管道里程3000公里以上。
天然气销售:上游供应端发挥国产气和进口长协气保供稳价作用,灵活调节LNG现货采购,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资源池通过淡旺季定价平抑市场波动。2022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646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8.4%。
天然气存储:全国储气能力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全国储气能力约260亿立方米。地下储气库、北京燃气天津LNG接收储备站、河北曹妃甸新天LNG接收储备站等投产,进一步增强了环渤海区域保供及调峰能力。
天然气贸易: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长协与现货互补,贸易资源来源多元化,能够灵活有效地调节各资源进口量,满足不同阶段需求。
国内需求增长,城镇燃气与气电仍将是天然气利用的主要方向。
根据住建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2800余县级行政单位中,共有城燃企业6000余家,天然气在全国县城人口中实际普及率为55.54%,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川渝及新疆的县城区域,天然气覆盖率已超过80%;全国2022年城燃销气量前五的企业华润燃气、昆仑能源、新奥能源、中国燃气、港华智慧能源市占率超过35%。随着管网敷设范围的不断扩大,城镇燃气覆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城镇燃气供应端“气氛”活跃,需求侧“气,不打一处来”趋势质变,城燃企业经营分化加剧。
国家管网成立后,“X+1+X”政策落地实施,基础设施公平开放,托运商机制、管容、库容、存借气产品持续推出,资源与渠道供应多元化,管网互联互通,资源托运、存储、互补、串换等业务应运而生,城镇燃气项目区域联盟互惠互利,构建自有资源池和共享资源池成为趋势。
省级、市级、燃气企业级天然气管网及LNG接收站、储备站等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花,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保供主体多元化、存储气市场化运作、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形成。
近几年,现行的“双轨制”价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良性及快速发展,城镇燃气终端市场的经营结果呈现“两极分化”。
现行的管制气与非管制气资源属性及政策差异、国家主力资源结构带来的市场化定价程度的差异、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对民生用气的呵护差异等,是“双轨制”价格长期存在的原因。这导致一些起步晚、用气结构单一、资源采购中间环节多的中小型燃气企业长期经营困难,安全及稳定供气形势较为严峻。部分地区民生供气价格长期倒挂,终端顺价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落实,保供能力受限。建立公开、透明、市场化、上-中一下游联动的价格顺导联动机制迫在眉睫,这也是化解城镇燃气经营“两极分化”的有效方法。
市场化价格机制仍有待完善
上游端、中间网、下游侧、第三方交易平台、政府监管五方携手,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市场化价格联动机制快速落地,让城镇燃气销售价格与资源采购价格联动,既能涨,也能降。
供应端: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合理定价、公允配置、公平竞争。要安全稳定供气。应立足国内资源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产气和国际进口资源,多方位、多方式保障和拓展天然气供应资源与渠道。应加大地下储气库建设,提升储备保障战略能力,满足国内调峰、应急需求,平抑(国内采购资源成本)价格波动。
中游网:国家管网集团要建立国家级的公开、透明的“管输+管容”的两部制定价和信息发布机制,设施公平开放、优化流向、互联互通。省网及其他中间管输环节,要加大互联互通建设,管道及供气设施冗余公平开放,建立省级的公开、透明的管输费定价机制。各级管道公司要由管道思维向管网思维转变,加快资源、设施共享。
需求侧:应放量稳价,加大终端市场天然气综合利用开发,提升天然气需求,增强天然气在终端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深化天然气在“双碳”目标中清洁能源的地位不动摇。终端燃气市场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成本监审及定价机制,合理定价与收费、优化资源与市场结构。
交易平台:要发挥交易中心第三方平台作用,围绕国内市场供需,建立公开、透明、能涨能跌的市场化交易规则。要建立基于国际、国内供需交易基准的信息动态发布平台,成为行业参照标杆。要在天然气上中下游发展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天然气供应链中“采与销、供与需、运与存”的一次、二次交易产品,充分挖掘资源的商品属性,并适时引入金融产品,实现产融结合。
监管层:应发挥国家各级政府管理职能,制定与国家战略方针一致、符合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并发挥国家各级政府监督指导作用。
城镇燃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价格倒挂使得供需平衡难。资源的多元化与多渠道,使城镇燃气供需平衡由关注采购气量、气价等向重点关注采购价格调整。近几年,上游端采暖季高昂的采购价格与倒挂的终端销售价格成为供需平衡的主要矛盾。
二是供应刚性与需求弹性矛盾突出。上游供应端销售计划的浮动刚性、中游管网托运计划的偏差刚性,与城燃需求侧用气弹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城镇燃气供需平衡的难点及重点。
三是合同的严肃性得到提升。按合同气量供气、按合同气量结构供气成为上、中、下游共同遵循的保供规则;政府由下至上逐步接受与理解,合约式保供成为共识。
四是回归公共事业属性。各级政府开始关注参与、干预天然气供应链各环节业务的愿望与行动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布局接收站、省管网、省级储备库站等方面,政府力度空前。
五是调整供应安全策略。全方位开展获取一手资源、签订中长期合同、多元化资源采购与供应、互联互通、资源调剂与串换、天然气贸易、储气调峰设施配套建设、库容租赁及贸易,以及应急预案与措施等策略。
六是密切关注“一城一企”政策的新动向、新问题。随着第一批特许经营权陆续到期,部分省市级政府倡导实施“一城一企”的城镇燃气终端市场整合政策。该政策将深度影响城镇燃气企业的发展及供需形势变化。对此,城镇燃气企业仍保持观望。
今冬明春保供措施
精准需求预测,落实采暖季资源合同。看得见的量、摸得着的价,是保供的基础。及早签订合同,满足气量基本需求,顺价调价才能有依据。中长期合同的签订,才能让顺价有预期,让采购有准备,让成本好掌控。调峰气量要提前预测与储备,提前“锁量稳价”才能有保供底气。
签订责权对等的保供协议。围绕资源、需求、价格、补贴等与政府签订保供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资源短缺、压非保民期间,与政府、非居民客户签订代采、代服协议,保障供气。
制定因地制宜的供气应急预案。围绕“气,不打一处来”和需求结构,拓展资源与渠道,制定特殊时期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供气应急预案》。
保供措施的关键要靠供应端、中间网、需求侧及各级政府共同配合,从而实现全链条的安全供气。
上游供应端资源平衡:做好差异化的大平衡,包括管制气与非管制气的平衡,居民与非居民结构的平衡,地区间的平衡,季节调峰的平衡,内部自有终端、自有企业、直供用户和外部市场的平衡,以及国际与国内的平衡。
中游管网托运平衡:处理好三大石油公司(占比93%)和其他企业(占比7%)的托运平衡,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平衡,管容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下的平衡,计划均衡与峰谷比例的平衡,以及基于市场化的二次平衡。
下游需求侧市场平衡:做好自身差异化的小平衡,包括采购与销售的量、价平衡,居民与非居民的供需平衡,季节的峰谷平衡,周边协同平衡,以及价格顺导政策的平衡。
交易中心的产品平衡:要扩大上游资源交易量,开发中、下游需求侧产品,开发二次交易产品,开发中间环节产品,引入金融机构服务产品及客户,实现上、中、下游交易平衡。
政府监管层稳定平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及配套政策,以及量、价、补贴、奖罚机制,确保供需稳定,民生稳定,经济稳定。
上游端、中间网、下游侧、第三方交易平台、政府监管五方立足于行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平衡策略,这个冬季一定温暖、祥和。
来源:齐晓忠 天然气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