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氢能作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最具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未来有望在我国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两会热点议题之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氢能源的能源属性,同时明确氢能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示范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还存在氢源成本较高、氢能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这对国内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氢能”这一议题建言献策:
两/会/特/别/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齐鲁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 韩 峰
坚持绿氢原则,进行风、光、水等非化石能源制氢,降低制氢成本,通过市场让产氢者和用氢者实现双赢,共同推动氢能源市场的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中国石化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建成1000座加氢站,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建议: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围绕氢能全产业链,从国家层面统筹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氢能从制取、储运到应用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和突破。多培育用氢的场景,超前加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等基础设施布局,有序推动化石原料及燃料合理替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党委书记 张庆生
受经济性、技术水平及应用场景的制约,国内氢能产业链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重点推动绿氢在工业应用方面有关鼓励及支持政策的出台;加快统筹建设氢能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氢能在重型交通、工业脱碳,储能、发电等能源电力领域标准规范覆盖;加快明确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监管体系,明确氢能产业链“制储运用”各环节的管理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形成统一高效的氢能项目审批管理制度。
加快氢能交通产业链发展,一是明确支持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依法依规开展加氢站、充电站、换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运营;二是进一步规范加氢站建设和管理优化流程,在国家部委层面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加快制定全流程管理办法;三是进一步加快氢能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形成多样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场景。
加快绿氢产业链发展,从国家层面规划一批绿电制氢、储氢、用氢重大工程,有序推动绿氢在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应用;加速推进氢能产业化集群建设,形成一批供氢中心、氢能装备制造中心、用氢示范群;加速绿氢产业链国产化替代和示范,完善碳标签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完善氢能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形成统一行业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廖增太
目前,国内绿电制氢及延伸产业主要布局在新疆、内蒙古等风光资源富集的省(区),例如中国石化新疆库车光伏绿氢示范项目。电解制氢及下游合成氨、合成甲醇属于化工过程,需要连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氢气输送,但是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的特点,会导致化工生产危险性增加、成本提高。
建议:国家出台针对绿氢发展的电力支持政策,以电网作为补充和调节,实现绿电制氢的连续化。具体模式为:绿电年发电规模大于或等于制氢年电力需求,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当风电、光伏发电量高于制氢所需电量时,超出部分的电量上网“储存”,当发电量低于制氢所需电量时,不足部分由电网“储存”电量补充,电网公司收取相对合理的服务费;为推动绿氢产业的长远发展,合理有序推进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发挥碳排放配额作为减碳调控工具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国强
建议:探索多元化氢源供给模式,推动可再生能源绿氢发展。探索多元化氢源供给模式,统筹经济性和供应能力,保障氢能产业发展初期需求,满足多元化应用场景需求。做好工业副产氢、化石能源制氢产能整合工作。推动风、光、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电解水制氢项目,打造可再生能源绿氢基地。
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氢能制、储、运、加产业链发展。取消须在化工园区内制氢的限制,支持非化工园区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发展。出台国家层面加氢站审批管理办法,优化相关审批、建设、验收流程,形成从项目立项到经营许可及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审批办法。合理利用已有加油、加气场地,鼓励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制定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补助办法,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探索金融支持、碳交易政策措施。设立氢能产业基金,支持壮大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碳汇交易试点,搭建碳交易结算平台或运行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 姚锦龙
建议:做好培育氢交易市场基础工作,包括绿氢相关减碳方法、检测认证能力、储运交割网络、定价机制等,完善服务氢能产业的碳交易机制,形成氢能碳资产有效供给,在CCER政策重启后推动全国的绿氢项目进入全国自愿减排市场进行交易。
引导传统能源企业布局氢能与传统能源产业耦合发展,鼓励国内的煤、焦、钢、化工企业共同推动焦炉煤气制氢-氢气运输-加氢站网络-核心装备制造-氢能示范应用的产业链闭环,推动矿山、化工园区、城市配送、通勤等领域开通氢能示范路线,并鼓励企业开展氢能零碳园区和分布式热电联供等示范应用。
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设立氢能综合应用示范的专项资金,打造国家级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聚焦氢能领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化及工程化。
综合整理新京报、中国能源报等信息
编辑:李想 黄蓉